☆ 最受發燒友青睞、最容易讓現代人接受且產生共鳴的合唱作品。
☆ 極大的強弱對比及動態範圍是這張唱片的特色!
☆ TAS推薦超級名盤!
☆ 國際大導演奧立佛史東于1991年電影「門」(The Doors)中選錄之氣勢磅礡合唱曲!
所謂的「布蘭詩歌」,其實即是「世俗之歌」。歌詞所選用的素材,並非作曲家卡爾.奧夫自行撰寫,而是頗有一番淵源典故。原來在奧夫家鄉班奈狄克波恩山上,一座西元740年建立的古老修道院中,保存著中世紀的布蘭詩歌抄本。一直到1803年才被人發現,到了1847年巴伐利亞學者舒麥勒從修道院保存的詩中整理兩百多首詩出版。奧夫本人則一直到1935年,才首度有機會翻閱到布蘭詩歌這套十二世紀的詩集的德國譯本。
這套詩集廣泛的內容以及充滿生命力的描繪,誘發了奧夫的遐思、激起他的創作動力,他馬上意識到自己新的音樂觀念可以在這套詩上作個嘗試。奧夫利用兩年的時間釐清自己的想法,決定以scenic cantata的形式著手創作,編制採用:女高音、男高音、男中音三位獨唱,加上合唱團、管弦樂團、龐大打擊群、兩部鋼琴、五個定音鼓的超大演奏陣容,用以展現音樂的氣魄。全曲二十五段歌詞分三大部份:「春之甦醒,愛」、「熱鬧的狂歡」、「兩個年輕人的靠近,愛神維納斯」,另外加上開頭的「命運,世界的女王」序奏、以及第二十四段「女英雄與海倫」、第二十五段「命運,世界的女王」結束,總合而成。
為何要將Carmina Burana這個名字翻譯成「布蘭詩歌」呢?多數唱片封面上所寫的Carmina Burana其實是拉丁文,翻譯成英文應該是Songs of Beuren,而Beuren(音譯布蘭)乃古地名,發燒友如雷貫耳的「布蘭詩歌」就是由英文翻譯而得名。
「布蘭詩歌」的首演於1937年6月8日在法蘭克福舉行,此曲在首演後的五年內,都只在德語區流行,一直到1942年在義大利米蘭史卡拉歌劇院的成功演出,才讓它踏出國際化的腳步。由於此曲受到發燒友歡迎,因此錄音相形之下也不少。
在錄音中,發燒友最在乎的TAS榜單有兩張「布蘭詩歌」。羅伯蕭/亞特蘭大交響樂團1980年在Telarc的錄音榮獲TAS上榜殊榮,是超級發燒友流口水的燒碟,羅伯蕭對合唱作品的自在與自信,加上超級男中音Hagegard(他也曾在馬塔版中擔綱)精準的表現,讓這首作品呈現完整的面貌。製作人Robert Woods、錄音師Jack Renner、錄音地點是亞特蘭大交響樂團的藝術中心。
Carmina Burana, scenic cantata for soloists, choruses & orchestra
Composed by Carl Orff
Performed by Atlanta Symphony Orchestra & Chorus
with William Brown[Tenor], Hakan Hagegard, Judith Blegen
Conducted by Robert Sh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