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少量到貨,敬請把握。
★ 二十世紀正統法國學派最具代表性的女性鋼琴大師,技驚四座的璀璨才華震撼吹毛求疵的花都巴黎樂界!
★ 擅長演奏將管弦樂曲改編為鋼琴演奏之曲目,豐富的表現力和紮實技巧,展現絕佳分析掌握樂曲結構的能力!
★ 法國 HMV1955 年經典錄音,以鋼琴展現富麗堂皇的編制!
★ 英國頂級名廠 ERC 唱片,再現傳世等級的音樂品味與堅持!
★ 全球限量 99 張,是的您沒有看錯,如此浩大的工程竟然只壓製 99 張。
依鳳.蕾菲布(Yvonne Lefébure,1898 年 6 月 29 日-1986 年 1 月 23 日),是法國學派最重要的一位鋼琴演奏家與音樂教育家,也是法國學派大師/鋼琴家兼指揮家阿爾弗雷德.德尼.科爾托(Alfred Denis Cortot,1877 年 9 月 26 日-1962 年 6 月 15 日)最重要的門徒。她沿襲科爾托重視直覺、詮釋和真正內在的精神,反對「現代派」將邏輯與精確放到第一位、以節拍器和文字上的「詮釋」為標準的作法,強調 rubato(自由速度),展現出強大的個人主觀感性。
蕾菲布在四歲的時候便展露了對於鋼琴的驚人天分與熱情;年幼的她,就寧願選擇練鋼琴,而不願與學校同學出去玩耍。當時還很年輕的法國女鋼琴家瑪格麗特.朗(Marguerite Long)對蕾菲布的潛力大為驚艷,便努力遊說她的父母將她送去音樂學校深造,因此,年方八歲的她,便在科爾托推薦之下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就學,除了跟隨伊曼紐爾( Maurice Emmanuel) 與魏多(Charles-Marie Jean Albert Widor,1844 年 2 月 21 日-1937 年 3 月 12 日)等名師學習音樂理論與對位法外,也受到科爾托賞識,成為他的私塾子弟。入學一年後,蕾菲布就與另一位天才音樂少女──小提琴家瓊.高提耶(Jeanne Gautier),聯手獲得兒童競賽的金牌獎。十二歲的時候,蕾菲布便以貝多芬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熱情」的演奏,獲得科爾托大師班的首獎,隨後立刻獲得第一次公演的機會。在 Camille Chevillard 指揮 Concerts Lamoureux 下,蕾菲布以驚人的技巧演出了聖桑的第五號鋼琴協奏曲,震撼了巴黎樂界。
雖然蕾菲布成名甚早,但在母親的要求下,她並未四處炫耀交際,而是更認真潛心學習作曲、和聲、對位、賦格、與鋼琴伴奏等課程,並且不負眾望地都以第一名完成這些課業。當時,蕾菲布尤其喜歡彈奏將管弦樂曲改編成鋼琴演奏的曲子,這種在鋼琴曲中追求管弦樂般豐富音色的作法,也成為她的一大特色。除了被視為科爾托最純粹的傳人、甚至在 1939 年繼承了科爾托的大師班,蕾菲布同時也是偉大管風琴家魏多的傳人。他在巴黎音樂院的賦格班裡傳授了蕾菲布對於樂曲結構的分析掌握能力;在魏多開創的學派裡,管風琴師在一座大管風琴前,憑一人之力,演奏出足以與管弦樂團抗衡的豐富聲部,這些都成為蕾菲布日後演奏鋼琴改編管弦樂曲的重要資本。
蕾菲布身為二十世紀法國最具代表性的鋼琴家之一,其演奏具有明晰的觸鍵、響亮的音色與豐富的情感表現,風格強勁而多彩,表面上完全不曾流露出女鋼琴家的嬌柔氣弱,在她與科爾托共通的舒曼氣質之下,雄雄燃燒著屬於男性的浪漫、宏大的格局;這都使得蕾菲布的演出在乍聽之下,不像是一位女性鋼琴家。 她也承認,自己的演奏風格就像是名男性鋼琴家,偏好雄偉的表現,充滿爆發力的彈奏。而除了男性般鼓足勁道的響亮音色外,蕾菲布在音樂理論紮下的深刻基礎, 也使她在處理樂曲時,像是一個無微不至的指揮家,十分敏感於每一個音符的色彩控制、和聲細微的變化與整體音響結構的豐富表現,展現基於管弦樂語法的細膩, 而蕾菲布自己也曾表示過,若生為男性,她一定會成為一位指揮家。
然而,蕾菲布與科爾托的鋒芒畢露卻還是有著明顯的差異性;蕾菲布的演奏中有一股蘊釀的知性美感,這是女性的細緻、還有豐富的學識所致,除此之外,蕾菲布年輕時曾領略到瑪格麗特.朗教她的彈琴技法,是與她心中想要的音樂表現相衝突的,這迫使蕾菲布必須重頭開始練起,尋找自己的道路;在這段摸索過程的期間,也催化了她未來投注在鋼琴教學與音樂教育上的比重。因此,蕾菲布在二十六歲時成為科爾托的助手,後來也進一步擔任音樂教授,從事作育音樂人才的事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她拒絕赴德國演奏,也拒絕在被佔領的巴黎演奏,因此避居南法,在此全家人與大提琴家卡薩爾斯成為親密好友,後來也獲卡薩爾斯邀請,參加第一屆的 Prades festival。1952 年,蕾菲布被任命為巴黎音樂學院的老師,第一年她所帶的七名學生都獲得首獎的榮譽,成就傲人。其門下子弟包括桑松.弗朗索瓦 (Samson Francois)、迪諾.李帕第(Dinu Lipatti)、讓-馬克.維利(Jean-Marc Savelli)、伊摩根.庫柏(Imogen Cooper)等人。
1967 年,蕾菲布離開巴黎音樂學院,但教學與演奏生涯並未因此中斷。直到 1979 年,與她鶼鰈情深的夫婿佛萊迪.哥德貝克(Freddy Goldbeck)過世,她因傷痛自此不再做公開演出,而僅配合留下一些錄音資料,後來於 1986 年過世,享年 88 歲。佛瑞(Gabriel Fauré) 曾稱讚蕾菲布是為演奏貝多芬而生的,蕾菲布也最喜歡貝多芬的鋼琴作品,她將這些曲子當作是管弦樂般地演奏,同時,其它法國音樂家、浪漫樂派前期和巴哈的曲目,也都是蕾菲布最擅長的。她以精密手法,彷彿是個指揮家般,運用鋼琴轉化管弦樂曲中的每一個音符,華麗、豐富且技巧高超,讓聽過的人都嘆為觀止。然而由於她生平致力音樂教育,生涯顛峰時期有許多心力都放在學生身上,因此留下的錄音較少,名聲比不上同時代許多其他熱衷演出與錄製唱片的音樂家,但這也使得她留下來的唱片張張珠磯,成為愛樂者心目中的夢幻逸品。
這張《Yvonne Lefébure Plays Bach》,為法國 HMV 唱片公司在 1955 年為她錄製(原唱片編號:HMV FBLP 1079)的專輯,收錄布梭尼、海絲、李斯特等人改編的巴哈作品版本,以鋼琴將管風琴、弦樂團富麗堂皇的編制,做出最極致的表現;蕾菲布以漂亮的音色與絕佳的控制力,精準掌握鋼琴語法、透徹了解作品的深厚學養,將這些曲目表現得淋漓盡致,成為她演奏貝多芬之外最具代表性的一張作品。原始版黑膠在二手市場更是奇貨可居,偶爾在拍賣網站出現一張,都會搶標到一千五百美元以上的高價位。
來自英國的 ERC 唱片,是瘋狂黑膠鑑賞家彼得.哈奇森(Pete Hutchison)的心血結晶,他熱愛音樂、音響,更進一步成立了 ERC,致力以復興黑膠黃金年代的璀璨榮光為己任,重金尋覓 1950-60 年代的古董真空管器材,並向 EMI 收購許多當時珍貴的錄音,重新製作出收藏家等級的傳世精品黑膠唱片。在他的精心打造下,混音技巧和對音質的要求,自然是無庸置疑,不僅重現完美的錄音,更能喚起時代的氛圍;而包裝、印刷也都以最高標準要求,宛如藝術品般簡約卻品味卓絕的設計,以及舊日 EMI 的商標重現,在在喚起人們對唱片與音樂的珍惜,重現 1950 年代唱片黃金時期黑膠唱片作為珍貴收藏品的質感與價值。在這套《Yvonne Lefébure Plays Bach》,我們再次看見哈奇森的品味與堅持,感受音樂藝術性的同時,也能體會到人類藝術文明帶來的美麗光芒!
曲目:
Bach-Busoni: Chorale Prelude Ich ruf zu dir, Herr Jesu Christ, BWV 639, transcribed for piano
巴哈:管風琴聖詠前奏曲「耶穌基督啊,我呼喚著你」
二十世紀初期的義大利音樂家布梭尼(Ferruccio Dante Michelangiolo Benvenuto Busoni,1890-1965),是繼李斯特(Liszt)之後有名的超技改編鋼琴家,最有名的應該就是巴哈寫給亡妻的夏康舞曲 (Chaconne)、觸技曲(Toccata)、 D小調賦格等曲目,管風琴曲目尤其是他的強項,在鋼琴中仍保留壯闊的氣勢。
Bach-Hess: Chorale Jesu, joy of man’s desiring (Mvt. 10) from Cantata BWV 147, transcribed for piano
巴哈:「耶穌,世人渴望的喜樂」
這是由英國女鋼琴家蜜拉.海絲(Myra Hess,1890-1965)於1926 年改編的版本,此曲原是巴哈作于1723年的第一百四十七號清唱劇,全名爲《心、口、行》爲與生命》,編制為雙簧管,小提琴,中提琴、數字低音,再加上合 唱的聲部。海絲的改編版本,忠實呈現巴哈作品的原貌,包括人聲在內都有細膩的表現,整曲宛如鋼琴版的聖詠。
Bach-Liszt: Fantasia & Fugue in G minor, BWV 542 ("Great"), transcribed for piano
巴哈:管風琴 G 小調幻想曲與賦格曲
Bach-Liszt: Prelude & Fugue in A minor("The Great"), BWV 543, transcribed for piano
巴哈:管風琴:A 小調前奏曲與賦格曲
鋼琴家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除了創作,改編之作數量也不少,包括 183 首取材自歌曲、歌劇和交響管弦的鋼琴改編獨奏曲;他最擅長的便是「嚴格的改編」 (Strict Transcription),將管絃原曲或歌唱旋律每個聲部每個音符儘可能地用鋼琴演奏出來,如翻譯文學作品般力求信雅達面面俱到,巴哈的管風琴作品便屬於此類,演奏起來需要相當高超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