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響論壇劉漢盛先生「總編私房軟體」推薦!
★ 在顛沛戰亂中被世人遺忘的法國天才女鋼琴家,蕭邦傳統嫡系門徒,以最高水準演出最受歡迎的馬祖卡舞曲!
★ 強勁力道與似水柔情的完美組合,展現蕭邦懷念祖國濃濃鄉愁蘊含的澎湃情懷!
★ 1950年代法國經典名廠原發,菊勒生前唯四錄音之一!
★ ERC 唱片精心修復珍貴原始母帶,全球限量僅 99 張!
● 一生顛沛流離、罕於錄音的天才女鋼琴家
關於尤拉‧菊勒這位女鋼琴家,歷史上流傳的正式記錄並非很多,而且往往有許多的不一致;有人說她是 1895 年生於法國馬賽(一說在羅馬尼亞),1981 年逝於巴黎(一說1980年在日內瓦)。她原名荷賽-喬吉特.菊勒(Rose-Georgette Guller),父親是俄籍羅馬尼亞人,母親早逝,四歲時便能閱讀五線譜,五歲就開始學習鋼琴,一如諸多天才早顯的音樂神童,很快便展現天份,開始上台演出,並且在九歲便註冊進入巴黎音樂學院(Paris Conservatory)在法國鋼琴家兼作曲家伊席多.菲力培(Isidor Philipp)門下學習。1909 年菊勒十四歲時以第一名畢業,年紀輕輕便已成為家喻戶曉的鋼琴家,與前輩大師如柯爾托(Alfred Cortot)、杜南伊(Christoph von Dohnanyi)、邵爾(Emil Sauer)等並列。二十歲時退隱一年,學習雷協替茲基(Theodor Leschetizky)的鋼琴法,就此成為她終生鋼琴技巧的基礎。而她在巴黎音樂學院的老師菲力培不僅曾師事聖桑(Camille Saint-Saens),更是從 16 歲便開始向蕭邦唯一嫡傳弟子 喬治.馬賽亞斯(George Mathias)學習鋼琴,可說是蕭邦一脈相承的最佳傳人之一,尤拉.菊勒同時是菲力培與馬賽亞斯的學生,自然也繼承這種傳統,詮釋蕭邦作品格外具有說服力。
菊勒和其他音樂家最大的不同,在於彈琴對她而言並非是職業、而是一種從事藝術的本能與行為,她沒有一般追求世俗名利之心,公開演奏對她來說,除了解決基本經濟問題,並無其他意義。1930 年,她本來只打算前往中國進行為期十天的演奏,卻因神祕的理由滯留了八年,有一說法是她打算放棄演奏因而躲在中國隱居、不想回歐洲。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菊勒才回到法國,卻又遭逢納粹德軍入侵,身為猶太人的她,行動受到諸多限制、四處躲藏逃命過著困窘的生活。直至 1955 年 60 歲,菊勒才有機會再回演奏舞台。但此時她因為已有疾病纏身,因此無法太過活躍。直到1971年,她才首次在美國紐約登台演出,十年後便過世了。
由於菊勒的長期隱退、無固定演奏生涯,再加上罕於錄音,使後人難以認識或接觸到她;然而,她留下的錄音卻被認為是極度珍稀的瑰寶,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蕭邦夜曲、貝多芬奏鳴曲等作品,名作家羅曼羅蘭也曾因為她演奏的貝多芬而感動不已、特地向她致意。菊勒的一生只留下四張錄音室作品,包括兩張1950年代中期在法國品牌 Ducretet-Thomson 錄製的兩張蕭邦作品(夜曲集、馬祖卡舞曲集),以及 1970 年代在 Erato 旗下錄製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31、32 號、在 Nimbus Guller 錄製的一張獨奏曲集等,便無其他。
Ducretet-Thomson 是法國在 1950 年代最優秀的音樂工業品牌之一,它們生產高水準的真空管唱機等硬體,也網羅了法國最傳奇的一系列音樂人物,包括錄音師Andre Charlin、指揮家 Desire-Emile Inghelbrecht、鋼琴家尤拉‧菊勒、Magda Tagliaferro、Germaine Thyssens-Valentin、小提琴家 Devy Erlih 等,發行的黑膠唱片音質傳真細膩,品質和演出均極為優異,記錄了當時最精緻的法國音樂演奏藝術,如今已是唱片界的瑰寶。這張錄製於 1950 年代中期的蕭邦夜曲集,當年由 Ducretet Thomson 以十吋黑膠發行,菊勒由於一脈相承了馬賽亞斯、菲力培以降的蕭邦傳統,因此這份錄音也被認為是極具代表性的經典,菊勒那細膩浪漫的情感、鮮明活潑卻又沉穩的色彩,加上她生命中因戰亂帶來的種種衝擊,都為她的演奏增添了更深沈的體認,如今在唱片市場上已是千金難求的珍稀逸品。
● 馬祖卡舞曲:蕭邦的鄉愁與國族情懷
馬祖卡原文 Mazurka 又稱為 Mazurek,與波蘭舞曲(Polonaise) 同是波蘭最具鄉土色彩的舞曲之一,發源於波蘭風光明媚的馬祖維亞 (Mazovta)地方,相傳是由克拉科維克舞(Krakoviak)衍生出來的,卻更為纖細優雅。馬祖卡舞曲有兩種形態,一種為聲樂用,一種為舞蹈伴奏用,自勃興以來到今天經過多次的變遷,往時的原始樣式與今天的形態、內容上都有明顯的不同。一般來說馬祖卡為男女混舞,舞蹈的人數為四對、八對或十二對,舞步變化很多,其中包括不同的跳躍動作,如空中彈腿、雙足跳躍單足著地等,表演者可隨著音樂作各種動作即興。十七世紀時,馬祖卡開始在波蘭其他地區流行,十八世紀傳至德國,並且逐漸風靡全歐洲,成為各國宮廷和上層社會舞會中常見的一種舞蹈,在 1830 年至 1840 年間,更成為西方國家最受歡迎的娛樂舞蹈之一。
眾所週知,蕭邦對家鄉波蘭的情懷,始終是他藝術創作中極為重要的一個元素;他一生中寫的最多的就是馬祖卡舞曲,目前已知的數量共達 56 首以上,於蕭邦生前就出版的則有 41 首。其實馬祖卡舞曲共有三種類型,各有不同的舞蹈方式,曲風和速度亦相互迴異,蕭邦卻是巧妙地運用這些不同的元素,依他獨特的創意發展成新鮮的形態及內容,使馬祖卡舞曲提昇一種獨特的藝術型態。他以自由奔放的方式寫作,注入彈性的速度和豐沛的情感,展現出不同的速度與表現特色;傳統的馬祖卡舞曲是用囊管(風笛,Bagpipe)伴奏,吹奏以主音為主(或兼屬音)的持續長音,因此蕭邦也在其中應用了不少波蘭的民間音樂素材,包括五聲音階,和模仿囊管似的持續常音等。這些舞曲的旋律充滿濃厚的波蘭民族色彩,因此即使樂譜看來單純,但演奏起來卻有相當難度,因此常成為音樂家演出時的鉅大挑戰。
菊勒所演奏的蕭邦馬祖卡舞曲,除了令人深刻的精湛技巧、她那強而有力、鋼鐵般的手指,展現出不讓鬚眉的氣勢,同時又展現出高雅與朝氣,填充在鮮艷多變的所有細節之中;而一生歷經戰亂的菊勒,也更能深刻展現出蕭邦對祖國深刻的情愫,使得她的演出更具情感上的說服力。
● ERC經典修復,絕對限量珍藏
由唱片狂熱收集家彼得.哈奇森(Pete Hutchison)所創立的英國唱片公司 Electric Recording Co.(ERC),這次特地取得了 Ducretet-Thomson 在 1950 年代中期所錄製的兩套蕭邦夜曲集、馬祖卡舞曲集的原始母帶,並且秉持一貫喚起黑膠唱片黃金年代璀璨光芒、忠實呈現真空管盛世的使命,採用仔細修復的同年代珍貴古董真空管錄音/混音設備,將這些珍貴的原始母帶進行最精密的修復,過程中完全避免使用任何電晶體或數位處理程式,全部聲音信號都經過真空管電路錄製,以保持最初錄製作品時的特色,給聽者最原汁原味的聲音,同時以精緻手法復刻當年的印刷與包裝,完美展現充滿價值感的原始風貌,讓菊勒早已軼失多年的蕭邦演奏,再次震撼世人;精裝黑膠限量全球僅有 99 份拷貝,絕對是喜愛蕭邦、想珍藏菊勒演奏版本的古典玩家不可錯過的一套絕世珍藏。
蕭邦 馬厝卡舞曲
曲目:
No. 34 en ut majeir
作品編號34
No. 2 en ut diese mineur
No. 7 en fa mineur
No. 40 en fa mineur
No. 46 en ut majeur
No. 13 en la mineur
No. 23 en re majeur
No. 20 en re bemol majeur
No. 49 en fa mineur
No. 28 en si majeur
No. 32 en ut diese mineur